□ 本报记者 闫 利
丝绸、茶叶、瓷器、中药、工艺美术等历史经典产业,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特别是传统实体产业的一份子,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认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已从单一的产品竞争转向“文化+品牌”的复合竞争。我国历史经典产业虽承载千年文明底蕴,却普遍面临“有文化无品牌、有技艺无溢价”的发展困境。
“以丝绸产业为例,我在调研后发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和出口国,丝绸产量占全球80%以上,出口额占国际市场60%以上。然而,中国丝绸虽然在规模上占据绝对优势,从业人员超百万人,但是以中小企业居多,产业呈现出小、散、弱的分散格局,缺乏龙头品牌和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矩阵,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话语权薄弱。”屠红燕说,除此之外,大多数中国品牌还停留在“原料供应商”或者“工艺产品”定位,缺乏将丝绸与中华文化和非遗技艺深度绑定的品牌叙事和品牌输出能力。同时,中国丝绸品牌在新时代数字化营销方面的能力欠缺,缺乏利用新媒体平台、元宇宙、AI智能平台等新兴技术提升品牌宣传和影响力的能力和敏锐度。
文化是历史经典产业的灵魂,品牌是市场核心竞争力。如何汇聚各方优势,重塑历史经典产业新辉煌?屠红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推进历史经典产业向大众消费领域拓展的进程中,建议打造历史经典产业品牌“国家馆”,并将此馆升华为国家文化符号,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品牌国际话语权。
屠红燕建议,历史经典产业品牌“国家馆”定位为国家级品牌聚合平台,入驻品牌由国家部委牵头遴选,并建立“中国经典”品牌库,实行准入认证与动态管理,设立统一对外输出的“国家馆品牌标识”。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产业领军品牌,如政府对入驻“国家馆”的企业品牌实施专项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等政策;设立专项基金,遴选一批代表各自行业最高水平的历史经典标杆品牌,让“国家馆”成为代表“中国匠心”的文化制高点;浙江先行示范落地“国家馆”体验中心,在杭州等省内主要城市核心商圈(商场)、国际机场开设“国家馆”体验店;通过构建“中国匠心”全球文化输出体系,构建多语种融媒体矩阵,制作全球投放的纪录片等,全方位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的品牌化塑造,提升国际竞争力。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