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长三角观察 > 长三角旅游

七连冠!浙江安吉县域旅游领跑全国

时间:2025-06-28 16:32:04 来源:消费日报网

6月27日上午,在诸暨举行的2025第七届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浙江安吉以“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一名”的成绩,连续第七次登顶该榜单。数据显示,2024年安吉接待游客340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5.6亿元。从“单一观光”到“业态创新”,从“一日游”到“深度体验”,安吉用七年领跑的实践,书写了县域旅游的升级样本。

变,传统景区“潮”出圈

穿上救生衣往河里一躺,随波逐流——安吉孝源街道原野西溪露营地的窝囊版漂流,自5月推出后,线上预售门票超5万张,日均客流破千,成为长三角游客尝鲜新宠。

一次业态创新,换来老景点流量翻番,主理人张帆的不断求变,正是大多数安吉文旅人的写照,也是安吉文旅常新的秘诀。

2008年,安吉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把县域当作大景区来规划,把乡村当作景点来设计。但在当时,安吉旅游主要以老年团为主,旅游形式也还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初级阶段,消费带动力不足,难以有效撬动产业链条。

“缺项目,那我们就把发力的重点放在项目招引上,2015年之后,杭州HelloKitty乐园、云上草原等一批大型游乐园,以及JW万豪、悦榕庄等国际品牌酒店先后入驻安吉,安吉旅游逐渐从‘一日游’到‘深度游’,从‘走走看看’到‘深度体验’转型。”县文体旅游局交流与推广科副科长邵倍介绍。

目前,安吉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县域,打造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33家,数量位居全国县区第二、全省县区第一;引入国际品牌酒店15家,是全国拥有高端品牌酒店最多的县域,并建成了2000多家民宿、乡宿。

老牌景区的自我革新同样关键。报福镇石岭村曾因200多家同质化农家乐陷入“低价竞争”,通过“微改精提”,91家农家乐升级为精品民宿,均价从80元/晚跃至800元/晚,旅游旺季时,单月营收可达过去一年的总收入;奇幻嘉乐比景区十年间从农业观光园转型为4A级景区,今年投资3.5亿元升级打造“不夜城”,第一波开园预售到了600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6-30_095151_220.jpg

逐新万物皆可“文旅+”

在传统业态升级的同时,安吉的山水竹林间不断“长”出新玩法:近5年,50家露营地,“长三角露营天堂”IP顺利出圈;废弃矿坑、断崖瀑布变身300余家咖啡店,咖啡浓度超过很多一线城市,村咖成为安吉的又一张新名片;低空经济快速升温,低空游览航线、低空飞行项目打开文旅新场景。

这些“新潮”背后,是安吉乡村包容的创业环境,是青年入乡带来的活力。自由集野趣园主理人王丽君选择回乡在深林瀑布下打造瀑布咖啡,又在溪南村打造野趣园;溪龙乡与企业合作“整乡运营”的模式打造白茶原,6年间孵化出DNA数字游民公社、小鹿园营地等新业态,吸引超万名自由职业者参与。

近年来,安吉坚持招引十万青年大学生第一战略目标,建设了覆盖全域的青创百人楼(园)、青年人才社区等青创空间,推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DNA数字游民公社、大自然工位等新模式,共吸引青年入乡就业创业5万余人次,推动落地青创项目800余个,吸引各类投资13.7亿元,深蓝计划、小杭坑、一片叶子茶饮等一大批网红打卡地,都是青年创意与乡土资源碰撞出的火花。

如今的安吉,露营经济,村咖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农旅融合、体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案例层出不穷。

微信图片_2025-06-30_095249_427.jpg

共富好山水更有好价值

旅游的“热度”最终要转化为民生的“温度”。2022年,安吉首创两入股三收益机制:让村集体以资源资产入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或闲置资源入股,形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利益联结机制,最终实现农户和村集体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方面收益,得到了全县方方面面的认可、支持和参与,形成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旅游创业生态。

夏阳村与小红书平台合作创建“小杭坑露营基地”品牌,村民和村集体将土地流转至营地获取租金收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2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30万元增长至300万元;山川乡大里村引入工商资本云下飞瀑公司,以废弃小水电站、原生态九曲飞瀑等资源资产入股,打造竹林瀑布咖啡项目,项目实现年营业收入600余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30万元,有效吸纳村民就业20余人,带动就业增收40余万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目前,安吉超4万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旅游收入占农民直接收入超20%。从“卖房间”到“卖风景”“卖文化”,从“青年离乡”到“青年回村”,安吉用“常变常新”的业态、“包容共生”的创新、“藏富于民”的初心,诠释了“好的旅游,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持久的魅力,是创新与坚守的同频共振”。

七连冠,不是终点。安吉的文旅故事,仍在书写新的篇章。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魏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