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近日,小米调整了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具体来看,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由“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载的Xiaomi HAD由“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小米汽车官网介绍称,端到端辅助驾驶可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辅助驾驶,上车仅需设置导航,ETC/闸机辅助通行,窄路/环岛通行、停车场寻位泊车等都可以请辅助驾驶来完成。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轿车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三名大学生死亡。小米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车辆在事故前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据记者了解,当日的推进会围绕测试、宣传、功能安全等维度提出多项要求,具体包括规范宣传,不要扩大宣传规范技术名词,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名词,要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使用“(组合)辅助驾驶”一词等内容。
此后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出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呼吁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企业应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应及时澄清并整改,主动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车企方面,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4月27日联合广汽、上汽、江汽、奥迪、东风猛士、岚图、深蓝汽车、北汽、阿维塔、赛力斯、奇瑞汽车及中汽中心,共同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其中提到营销透明,倡议全行业实事求是地宣传,明确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和理解各自车型的真实能力。
另据鲁中晨报报道,在宣传话术收紧的背景下,多家车企管理层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围绕辅助驾驶系统的表达方式做出调整,释放出趋同的应对态度。
华为BU CEO靳玉志在现场表示,“我们的智驾现在都是辅助驾驶,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也不能离开驾驶方向。”问界M8发布会上,以往“遥遥领先”“行业最强”等表述未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能力”“巨大提升”等较为克制的说法,相关功能信息在物料中被分散呈现。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其4月新品发布中,将“自动驾驶”一词更换为“智能辅助驾驶”。其产品负责人亦曾表示,未来或将安排产品经理陪同试驾,引导用户了解功能边界与责任划分。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安全是智能化发展的底线。”他认为,辅助驾驶相关表述的规范不会减缓行业发展,反而有助于促进行业健康运行。
岚图汽车CEO卢放则认为,当前市场上对L2辅助驾驶存在不同说法,“L2.5”“L2.9”等概念并无标准依据。即使未来推进至L3阶段,驾驶员依然需要保持就绪状态。
广汽集团也在相关场合明确表示,当前所有在售车型均为L2级辅助驾驶,宣传口径上需体现“辅助”属性。其董事长冯兴亚称,该公司未来若推出L3或L4级产品,将承担相应责任,并不设置免责条款。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在车展期间公开提出“真L3=清晰ODD+L4能力”的判断,认为目前部分市场宣传仍存在界定模糊问题。
此外,据《科创板日报》报道,2025 年“五一”假期期间走访多家热门新能源品牌门店并发现,“智能驾驶”这一曾经的“宣传 C 位”主打词,正逐渐淡出车企产品宣传的核心话术,甚至变成“你问我才说”的隐藏词汇。除极少数门店仍以“智能驾驶”为宣传口径外,理想、小米、蔚来、阿维塔、小鹏等多数车企门店在宣传产品时,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整体来看,在城区 NOA 等辅助驾驶功能广泛搭载于新能源汽车的趋势下,车企销售端的表述方式正从“功能宣传”转向“条件说明”与“责任提示”。多数门店已不再将辅助驾驶作为核心话术主动宣传,而是聚焦驾驶体验、空间配置等卖点。辅助驾驶内容多在用户提问后才适度展开。对功能是否已开放、使用中是否可脱手、是否需要额外订阅等问题,车企门店相关销售人员通常以“当前政策无法宣传为 L3”“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等表述回应,并强调使用中的驾驶员责任。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毅阳表示,目前量产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普遍处于L2级(部分L3),仍需驾驶员随时接管。系统在复杂场景(如突发障碍、无标线道路)中可能失效,过度依赖“智驾”易引发事故。部分消费者高估现有技术能力,误以为可“放手不管”。改用“辅助驾驶”能更清晰地传递“人机共驾”的理念,降低误用风险。早期“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术语被部分车企用作营销噱头,引发公众对技术能力的质疑。改用“辅助驾驶”更贴近实际功能,避免虚假宣传指控。近年来多起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事故导致品牌声誉受损(如特斯拉“幽灵刹车”事件),保守的表述有助于减少舆论风险。这一调整反映了车企在技术、法律和用户安全之间的平衡,标志着自动驾驶行业从激进宣传转向理性发展阶段。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