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 (向丹娇)本网获悉,14日,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第七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即2020年网络安全宣传周在河南省郑州市拉开帷幕。
据了解,此次网络安全宣传周高峰论坛主论坛活动在河南郑州开展,并围绕App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标准、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发展、网络素养教育、青少年网络安全等议题,以线上、线下等方式举办11场分论坛。同时,其他网络安全宣传活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始。
为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防范方法,湖北省也策划举办一系列网络安全系列宣传活动,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据了解,今年湖北地区的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以线上宣传为主,通过云展览、线上论坛、虚拟课堂等方式,传播网络安全知识。主要活动包括:网络安全学员开学典礼、湖北网络安全竞赛、网络安全宣传进基层、网络安全督导、集中播放网络安全宣传片,以及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少年日、个人信息保护日等主题日活动。例如,9月11日,在2020年网络安全宣传周来临之际,武汉举办了一场2020年湖北网络安全宣传周密码创新与应用论坛,同时还成立揭牌了湖北省商用密码协会。
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无处不在,网络支付、网购、办公等,已成为大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在给人们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如影随形。如此前被爆出的“明星航空里程被盗”,“百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被贷款公司员工倒卖”,“某教育网站遭入侵,攻击者窃取7万余元”,“‘XX驿站’一千万条快递数据被非法窃取”,无不提醒着我们在网络世界“裸奔”着。在互联网信息化数据化时代,提升网络安全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网络信息泄露风险可以降低的,下面盘点了一些保护个人网络安全信息的防范技巧。
1.公共WiFi
若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防范方法:公共场所尽量不使用无需密码的免费WiFi。使用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最好把WiFi连接设为手动。
2.旧手机
换新手机时,很多人会将旧手机转卖。尽管你将旧手机恢复到“出厂默认设置”,甚至将其格式化,但通过技术手段,专业人员还是可以把旧手机里的短信、通讯录、软件甚至浏览记录等全部恢复,就连支付账号、信用卡信息也可能被还原。
防范方法:存储有个人账户资料的手机,尽量避免转卖。如果确有出售必要,在转卖之前,务必做好彻底清理工作。
3.社交媒体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等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说出或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
防范方法:在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朋友圈晒照片,一定要谨慎。
4.上网调查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填写调查问卷、玩测试小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防范方法: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5.简历
目前,很多人通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还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有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甚至身份证号等信息。
防范方法:一般情况下,简历上只提供必要的信息,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
6.各类单据
快递单、车票、登机牌、购物小票、办理手机卡的业务单、水电费账单……这些单据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防范方法:快递收货地址不必留得太详细。无用的单据可以直接碎掉,或将姓名、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涂黑再丢弃。有用的单据妥善保存,切勿乱丢乱放。
7.身份证复印件
银行、电信运营商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将暂存在复印店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防范方法:当你需要提交给他人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复印件上写上签注,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给哪个单位,二是提供的用途是什么,三是要注明他用无效。身份证复印件要保管好,不用的或作废的要处理好,不能随意丢弃。
8.手机定位
手机一旦开启GPS定位功能,在使用者不做任何其它设置的情况下,会自动记录用户地理位置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攻击软件后台数据库,在手机植入跟踪软件,通过社交软件发布信息等方式收集定位信息。
防范方法:发帖时取消定位。关闭手机定位系统功能,必要时开启。在社交软件设置中增加好友验证功能。关闭“附近的人”“所在位置”等功能。手机安装正规防病毒软件,定期检测手机安全性。
9.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近年来比较普遍的一种新型网络犯罪行为,不法分子通常使用任意显号软件、网络电话等技术,利用电话、短信、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工具,冒充公检法机关、医保、社保、救助等政府部门和房东等,以牵涉司法事宜、资助金领取、电话欠费等进行诱拐或恐吓威胁,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
防范方法:凡是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凡是短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凡是告知“家属”出事需要先汇款的,一律举报凡是微信发来的莫名链接,一律不点。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