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地方

“乌兰察布之夜”以文旅融合提振消费新引擎

时间:2025-06-30 14:20:33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闫廷 □ 赵夏 盖文佳)夕阳西下,霓虹灯次第亮起,烧烤摊的烟火气、街区里的欢笑声、夜市中的叫卖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绚烂多彩的城市夜生活画卷。“乌兰察布之夜”景区通过打造特色商圈,不断丰富夜间消费场景,使“消暑经济”成为拉动消费、提振经济的新引擎。

夜市:烟火升腾中的舌尖盛宴与生活百态

“乌兰察布之夜”文旅融合项目自2023年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159.3万人次。今年端午节开启全新运营季,三天小长假累计接待游客310985人次,以亮眼成绩生动诠释了提振消费的创新路径。

以文化赋能,构筑提振消费的精神内核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乌兰察布之夜”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文化基因深度融入消费场景,让消费行为成为文化体验的载体,实现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借端午节策划“屈原看航天”等创意环节,主舞台节目将端午元素与现代演艺结合,达成“以文化人”与“以文促消”双重目标。深挖北疆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将民族风情表演融入街区业态,与古风建筑等元素相衬,打造独特消费场景,引入本土美食、非遗手作体验,形成全链条展示体系,塑造品牌辨识度。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构建“文化展示—体验消费—产业延伸”生态链,增强消费者文化认知与认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乌兰察布之夜街区2023年6月16日开街,累计运营120天,客流量突破460万,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名单。

以创新驱动,打造提振消费的核心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破解提振消费难题的关键。“乌兰察布之夜”以创新驱动消费升级,通过业态融合、模式优化和管理升级打造差异化体验。

微信截图_20250630141832.jpg

(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丰镇月饼。闫廷 摄)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进“文旅+”业态融合,打造多功能复合型街区,通过引入魔术表演、马头琴演奏、民族旅拍、主题巡游、低空观光等多元形式,构建全天候、沉浸式消费闭环。借鉴“大唐不夜城”“淄博烧烤”“哈尔滨热”等典型经验,结合本土特色创新运营模式,以“仿古建筑+现代灯光”营造网红打卡场景,强化“游客至上”理念,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商户运营、引入智慧服务,以策划主题活动保持新鲜度,实现从“流量吸引”到“留量沉淀”的转变,成为北疆地区文化旅游消费新地标。

以民生为本,彰显提振消费的价值取向

提振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民生福祉。“乌兰察布之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提振消费与民生改善紧密相连,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依托文旅产业打造稳就业,促增收的关键平台,项目直接吸纳20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周边超万人从业,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消费、消费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提升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通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全方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传统戏曲展演、民族舞蹈互动、非遗手作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在增强群众文化自信的同时,推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步提升。以文旅融合为纽带,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资源高效整合,通过搭建城乡互动平台,既吸引城市客群下乡消费,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又为农牧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的互利共赢格局,构建起新型城乡关系。

“乌兰察布之夜”项目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深挖北疆文化内涵,创新消费场景,聚焦民生福祉,激活夜间经济,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提供了鲜活范例。其以文化为魂、以科技赋能,推动“食、游、购、娱、体、展、演”全链条消费升级,彰显了文旅产业稳增长、惠民生的双向拉动作用。该项目顺应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提质扩容的趋势,诠释了供给侧改革激发需求潜力的路径,为各地培育新型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夜经济的发展不仅拉动了消费,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摊主、街区工作人员、网络达人等不同群体在夜间经济的浪潮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同时,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也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享受到城市的繁华与温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袁和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