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当量子技术赋能的智能手机开始量产,当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为可负担的药品,科技创新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改变着亿万消费者的生活图景。这份触手可及的科技温度,源于我国近年来全力推动的专利转化“快车道”。数据显示,自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启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来,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102.5万次。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速,全国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成交额超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一幅创新驱动消费升级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专利转化率的跃升,直接催生消费市场新动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意味着每两个专利就有一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持续热销;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突破带动产业爆发式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这些数据印证着:当实验室里的“金点子”变成生产线上的“金果子”,消费者就能用上更智能、更环保、更实惠的产品。
政策驱动与机制创新,打通消费升级“最后一公里”。通过《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完成68万件发明专利价值分析,45万家企业实现精准对接。这种“政府搭台、产学研唱戏”的模式,让“先使用后付费”“开放许可”等新机制落地生根。在生物医药领域,高校专利转让许可次数的增长让一批创新药价格下降30%以上,真正实现了“让百姓用得上、用得起”。
中小企业成为消费创新的重要供给方。2024年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5.1%,其中微型企业虽体量小但活力足,展现出“小而美”的创新潜力。当专利转化门槛降低时,中小企业就能成为培育消费新业态的“生力军”。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我国专利转化已形成“源头创新—中试熟化—产业应用—市场反馈”的完整闭环,但同时也要看到,专利估值、融资支持等环节仍需优化。科技应该更有温度,未来需要构建更畅通的转化通道,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进入百姓“购物车”,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实现科技价值最大化。这既需要政策持续发力,更呼唤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消费升级的“永动机”。
(肖睿平)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