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进化”到不怕驱蚊液?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回复:
□ 本报记者 刘 元
又到了和蚊子“短兵相接”的季节,近日,“蚊子根本不怕驱蚊液了”“这届蚊子特别会藏”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部分观点认为,蚊虫抗药性增强是蚊子耐药的罪魁祸首。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蚊子真的在“进化”吗?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长期看,消费者感知的‘驱蚊产品效果不如以前’现象是存在的,但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完全是抗药性原因。”
所谓蚊虫抗药性,是指产品在长期使用一种驱蚊成分时,部分蚊子会逐渐形成可遗传抗药基因并传给后代,久而久之,相同药物剂量的产品发挥的效果就越来越弱。
为何消费者会感觉驱蚊产品效果不佳?该负责人介绍,“从产品本身看,环境变化影响蚊虫种群的演化、蚊虫对常用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增强、对于产品中中高毒性长残留成分的禁限用等都对驱蚊产品效果有影响。”
“对于缓慢增长的蚊虫抗药性,行业企业通过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物复配、助剂使用、制剂剂型创新,使得药物更精准更快速突破蚊虫“防御”,实现有效驱蚊。”该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进行更深层次的蚊虫抗性及其生物习性研究,行业也在研发一些新的活性成分。
当前,驱蚊产品的技术升级主要围绕三大方向:精准化、长效化、智能化。业内人士指出,精准化是指对于不同使用人群、使用场景,研发特定产品;长效技术则是依靠微胶囊缓释、纳米载体或贴片剂型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延长驱蚊产品防护时间。
而对于智能化,记者注意到,市场上已经涌现了多种智能驱蚊设备,如超威推出的智能定时防烫电热驱蚊器,彩虹推出的智能四档定时循环小夜灯驱蚊器,榄菊推出的车载智能驱蚊风扇等。上述人士指出,结合物联网、环境感知,根据大数据、分析区域蚊虫抗药性动态调整配方,提升精准驱蚊效果的智能驱蚊产品正在涌现,未来行业发展将更加注重安全性与个性化。
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行业需加强驱蚊产品正确使用方法的宣传力度。上述人士表示,消费者对于电热蚊香液产品、驱蚊液产品的使用方法不到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倒置使用电热蚊香液、在有人且不通风的密闭环境长时间使用电热蚊香液等。部分消费者曾使用过毒性较高的“强效”产品,但却未注意到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此外,对于消费者十分关心的驱蚊产品安全问题,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卫生杀虫用品分会委托国家家用杀虫用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于今年1至6月开展卫生杀虫用品行业监督抽查工作。本次抽查产品范围包括蚊香、电热蚊香片、电热蚊香液等,截至记者发稿前,抽查已涉及浙江、江西等多地的27家企业共98个产品,合格率超过90%。
最后,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建议,消费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商店、超市购买驱蚊产品,对于流动商贩推销应谨慎;其次,选购产品时要认真辨别,产品包装应完整,标签或使用说明书应书写规范、印刷清晰、内容完整易懂。产品标签上应标明“三证”号,即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产品质量标准号,有“三证”号表明产品是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按照法规进行过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并给予登记的合法产品;不购买无“三证”或“三证”不全的产品,有疑问时可登录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产品。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