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福建在线 > 重点聚焦

金融助力林权改革 活水润泽万重山林

时间:2025-09-02 09:22:54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李福琳)在2025年的夏秋之交,从福建武夷之巅俯瞰八闽大地,会看到这样的图景:闽江两岸,绿意葱茏,昔日的“光头山”已是林海浩瀚;周宁七步镇,黄振芳家庭林场的杉木林下,草珊瑚与黄精长势喜人,继续演绎着“不砍树也能致富”的传奇;龙岩武平,全国林改第一县的林农们,正通过手机上的APP申请“兴林贷”,贷款资金以最便捷的方式变成口袋里的“活钱”;三明沙县,“林票”的流通让有形的森林资源流动起来,化作了支持绿色发展的真金白银……

image1.jpg

万亩林海(储志强/摄)

绿潮涌动,生机盎然。当一幅“林茂、人富、村美”的画卷在福建徐徐展开,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广大林农触手可及的“金山银山”,不禁让我们将目光与思绪投向那场发端于乡野、深刻改变八闽山川命运的伟大变革。

源起:为八闽林改求解“钱从哪来”

回望世纪之初的八闽大地,漫山遍野的青翠,却并未如今日这般与富民兴业的“金山银山”划上等号。福建森林覆盖率常年高居全国首位,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旧体制,投入大、周期长、回款慢的产业特性,如同一道无形的墙,隔断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联结。

“钱从哪里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时代赋予金融机构的考题。作为以服务“三农”为使命的国有大行,农业银行从专业银行时期就一直承担着对林业贷款的主要任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福建农行积极投身林改实践,探索创新林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持续拓宽林业融资渠道,提升林业金融服务能力,为全省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image3.jpg

造林绿化振兴闽东(吴杰/摄)

破题:以林权抵押贷款助力森林资源变现

没有触及产权,就不会触动林农的心。从2002年启动林改,经过3年多的努力,2006年全省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投入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而金融的及时介入,让这场改革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如何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福建金融业率先在三明市开展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创新,农户可以用《林权证》载明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融资,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变现。

2002年,福建农行率先破冰林权抵押融资,以将乐县腾荣达林业有限公司13万亩杉木林权为抵押,发放首笔贷款4000万元,打通了林权抵押融资的大门。2006年,福建农行在三明试点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并制定专项实施意见,规范操作与管理。政策落地仅一个月,三明农行即审批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800万元。

一子落地,满盘皆活。福建农行乘势而上,迅速将林权抵押贷款,由点及面,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为福建林业的整体跃升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能。到2010年,福建农行林业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支持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突破百家。

image4.jpg

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座谈会在南平召开(叶水莲/摄)

为进一步破解林权流转中的融资难题,满足林业经营主体收储森林资源时普遍存在的资金需求,促进和规范林业收储贷款业务发展,福建农行先行先试,于2017年4月出台林业收储贷款管理办法,同年5月在三明落地全国农行系统首笔林业收储贷款,其最长20年的期限与长达5年的宽限期设计,有效解决了收储方在收购中幼龄林后,短期内无力偿还本金的痛点、堵点问题。

敢为人先,方能破局开路。2023年11月,三明再次创新推出“林票2.0”版本,实现了标的、平台、流程三大标准化。2024年12月,三明农行以三明市沙县区国有林场制发的“林票2.0”为质押,发放了全国首单林业生物资产票据质押贷款800万元,成功将森林的生态存量,转化为了发展的经济增量。

image5.jpg

办理“林票2.0”质押手续(温菁菁/摄)

“这笔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为林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三明市沙县区国有林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信坤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林木说道。“‘林票变‘钞票’,我们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森林管护、护林防火、林分改造,进一步提升林场经营水平。”

“山上的木头变成了银行里的活钱!”鲍信坤的由衷感慨,正是这一系列金融创新成果的生动注脚。

深耕:发展普惠线上贷款助力林业三产融合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福建金融机构在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上,创新开发了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涉林小额信用信贷,满足不同群体的林业发展资金需求,有效促进了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

2021年,福建农行在林改第一县武平率先推出专为林农量身定制的普惠线上贷款“兴林贷”。该产品创新性地引入政府性担保公司与林权直接抵押相结合的模式,将单户最高授信额度提升至30万元,且支持三年循环使用。从苗木花卉培育到林下经济,从森林康养到林产品加工销售,“兴林贷”支持范围覆盖到林业全产业链,为推动林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为了将好事办好,龙岩农行与市林业局联合发文,推动政策落地。市、县、乡三级机构闻令而动,农行各经营机构与地方林业站紧密对接,形成“整村推进”的强大合力。

“有了农行‘兴林贷’30万元贷款,今年的灵芝扩大规模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武平县永平镇从事灵芝种植的林农钟亮平是“兴林贷”第一位受益者。他扩大林下灵芝种植规模正愁资金,这款产品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image6.jpg

“兴林贷”首笔业务发放仪式(李兴旺/摄)

“过去办贷款,前前后后得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上点一点,一两天钱就到账了!”钟亮平的一番话,道出了金融科技变革为林农带来的便利。

为了让金融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龙岩农行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深度参与“林业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建设,将“兴林贷”整体“搬”到线上,林农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从申请到获贷的全过程。

从武平的首次尝试,到龙岩的全域推广,近2万笔、超9亿元的信贷投放,让林业资源真正变成了百姓口袋里的“绿色财富”。

跨越: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当林权改革进入新阶段,金融如何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含绿量”更高质量地转化为“含金量”?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随着“双碳”目标和森林“四库”理念的提出,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在此背景下,碳金融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研究持续深化,“双碳”权益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福建农行在龙岩、三明、南平地区率先开展碳汇权益质押融资业务试点。2021年11月24日,龙岩连城支行向当地某国有林场发放首笔单独设押的林业碳汇权质押贷款130万元。

此笔业务突破传统模式,改变了以往仅将林业碳汇作为追加质押物的做法。它创新性地依托福建林业核证减排量机制,采用市场交易法对林业碳汇进行公允价值评估,并首次实现林业碳汇的单独设押。这一实践,在扩延担保物范围、重塑信贷流程等方面,作了首创和积极探索。

image7.jpg

三明林业碳票(储志强/摄)

与此同时,福建农行在三明地区再创全国金融业首例,以借款人持有的林业碳票作为质押物,成功发放全国首笔林业碳票质押贷款51万元,让“空气”也能变“真金”,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

林权、林票、碳票、碳汇权……随着一次次探索实践,福建农行不断丰富迭代的林业金融工具箱。金融服务林业的视角从传统的种植采伐,跃升至对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全面赋能。一系列创新实践表明:以改革思路“破题”、依靠市场力量“盘活”资源、用科技力量“赋能”,已成为推动金融服务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image8.jpg

全国第一本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书颁发仪式(陈晓英/摄)

春风又绿闽江岸,山林有“价”民致富。这股金融春风,吹拂到了八闽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林改小岗村”所在的三明永安,福建农行成立了全国首家林产业支行,提供更专业的金融服务。在漳平永福,全国首笔台农林下经济产业用途贷款成功发放,助力台胞共享大陆绿色发展红利。在三明梅列,发放全省农行首笔国家储备林贷款,有力支撑国家储备林建设及关联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从用材林、经济林到储备林,从普通林农、产业龙头到新型主体,从线下网点、线上平台到全渠道融合……福建农行构建起一张覆盖林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网络,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林业生产最前沿,持续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福建实践注入澎湃动能。至2025年6月末,福建农行林业产业贷款余额已超过200亿元。

image9.jpg

成立全国首家林产业支行(李春林/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福建省关于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在2022年9月召开的全省金融支持林业改革与发展推进会上,福建农行与省林业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福建农行将持续加大金融投入力度,为林业系统在深化林业改革、实施“八大工程”、强化“五大保障”等关键领域的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

image10.jpg

福建林业局与福建农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张志超/摄)

青山不负,金融为媒;林海无垠,未来可期!新时代的征程上,福建农行将持续深化林业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快开发更多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助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image11.jpg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苏炳秋/摄)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庄文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