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资讯

高温天 “越喝越渴”?专家揭秘电解质失衡真相 科学补水有公式

时间:2025-08-11 17:57:47 来源:消费日报网

  体感温度超40 ℃、湿度超70 %,“真的要热化了”、“命是空调给的”等持续刷屏。入夏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持续高温,中暑相关新闻频上热搜:“公司团建5人中暑1人热射病进 ICU”、“某地急救中心1周因中暑等出车105趟”、“快递员热射病心脏停跳9分钟”、“哈尔滨高温居民排队装空调”……即使近期北方局部迎来降雨,闷热“桑拿天”仍未消散,专家强调,在酷暑“超长待机”模式下,“科学补水”是防暑降温的关键。

微信截图_20250811175823.jpg

  为何有人喝水越喝越渴?电解质失衡对人体有何影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郭兮恒指出,高温天里,身体的 “隐形警报” 往往来自电解质。“大量出汗能降温,但也会带走水分及钠、钾、氯离子等电解质。当体液当中的电解质浓度过低时,就可能会导致我们身体功能障碍,出现肌肉无力、心慌、抽搐甚至意识障碍,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中暑症状。”在他看来,中暑不仅是“热出来的”,更是电解质流失所引发的功能失调。

  中暑不会毫无征兆,前期一些看似普通的“不舒服”可能就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警报。郭教授介绍,中暑初期的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常被误认为是“天热自然反应”;若伴随肌肉抽筋、手脚发麻、越喝越渴,则是典型的电解质失衡表现。更需要警惕的是隐匿性中暑——出汗减少却面色潮红、皮肤发烫,这可能是体温调节系统崩溃的信号!

微信截图_20250811175836.jpg

  判断身体水分状态,有个直观方法——看尿液颜色。郭教授解释,尿液的颜色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也是最直观的“脱水报警器”——“尿液浅黄色说明水分充足;深黄色就需要立刻补水;如果是茶色或者酱油色,就说明已经严重脱水,非常危险。”郭教授补充道,尿液的颜色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结构,还有一些系统性疾病也可以导致尿液颜色发生改变。所以,在临床当中,除了脱水可能会影响尿液的颜色以外,还可能有其它因素,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

  很多人觉得“补水就是多喝水”,这一认知可能存在误区。“高温下大量出汗,汗水里的电解质会随之流失。如果只喝白水,体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就会被稀释,我们身体可能感觉到越喝水越渴,甚至引发‘低钠血症’。”郭教授表示,这时候需要补充含钠、钾、氯的电解质饮品。

  郭教授补充道,“在补充水和电解质的同时补充适量的糖分也很重要,它能促进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提高胃排空率,帮助身体更快恢复体力。因此,科学补水需要兼顾水、电解质和适量糖分三者的平衡。”在日常需要快速解渴、方便补水的场景中,像宝矿力水特这类包含水分、电解质及适量糖分的电解质饮料就很实用,既能及时解渴,又能匹配科学补水的核心需求。

微信截图_20250811175847.jpg

  值得注意的是,“隐性脱水”同样不容忽视。郭教授提醒,在空调房办公、飞机或高铁长途出行等场景中,即便感觉不到出汗,身体也在通过无感蒸发流失水分和电解质,在感到口渴时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因此补水不能等到口渴了再喝,可以优先选择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

  面对持续高温,在补水补电解质的同时,郭教授给出防暑降温的“组合拳”:空调加挡风板防直吹;外出时注意防晒;感觉体温过高时可用冷水冲洗手腕或手指快速降温。若遭遇中暑,第一时间转移到阴凉处,松开衣服,用湿毛巾擦拭颈部和腋下,切勿急灌冰水,情况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总之,远离中暑的关键在于预防,尽可能避开高温高湿环境,做好通风,重视散热,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高温天气仍将持续,牢记“水分+电解质+适量糖分”的补水公式,精准捕捉身体信号,用科学方式守护健康。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