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产业经济 > 食品

颜料当“调料” 食品添加剂正名要强监管

时间:2025-07-14 10:59:36 来源:消费日报

  当包装上醒目的“不可食用”标识被视若无物,当社交媒体上出现将“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混淆的言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发生的部分幼儿血铅异常事件不仅令人痛心,也将“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混淆的认知困境,以及基层监管的漏洞推至公众视野。为食品添加剂正名,必须依靠铁腕监管与科学认知的双重突围。

  颜料与食品添加剂之间本应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以往事件表明,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非法添加物所致,而非合规食品添加剂引发。但公众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这种认知偏差在社交媒体时代被进一步放大。此外,近年来,“零添加”“纯天然”等营销话术大行其道,无形中强化了“食品添加剂=有害”的错误印象。这种混淆不仅掩盖了非法添加物的真正危害,更让食品添加剂蒙受不白之冤,阻碍科学认知的传播。

  破除污名化困局,关键在于以最严监管重建公信力。此次事件中,标注“不可食用”的工业颜料竟能通过电商平台流入幼儿园厨房,折射出对“三无”化工产品流通的监管盲区。国务院5月出台的《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要求严厉打击化工产品冒充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对此,相关单位亟需建立“非食用原料”流向追踪系统,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对校园食堂实施供应商“白名单”制度。

  监管利剑之外,还需重构公众认知体系。食品添加剂久困于“妖魔化”,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没有哪个词比“食品添加剂”承受着更多误解。然而现实中,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事件屡屡被误认为食品添加剂问题,进一步加深公众误解。加强科普教育,建立科学认知体系,就要明确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全球最严标准,目前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每一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要区分“非法添加物”与“食品添加剂”的本质区别。

  “颜料”与“调料”的一字之别,却是食品安全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唯有以监管铁网扼杀非法添加物生存空间,以科学理性破除认知迷雾,才能让食品添加剂回归其“现代食品工业灵魂”的本质价值。

        (幽 月)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