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消费浙江 > 消费与法

“小过”不再“重罚” 浙江创新“小过快处”347案94%免罚

时间:2025-08-28 15:41:40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马佳丽)“销售78元过期酒罚5万”“施工未冲洗设施首次违法罚4万”……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小过重罚”争议性行政处罚案件,成为舆论热议焦点。这些案件过错小、情节轻、事实简单,如何快速、公正处理,避免“小过重罚”?

8月27日,浙江市场监管服务型执法及“小过快处”试点推进会在湖州吴兴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浙江创新“小过快处”办案模式,以高频“小过”事项为突破,开发掌上执法模块,实施“快处”,确保裁量统一、过罚相当,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率、规范性和人文关怀。

image.png

目前,通过流程再造和数字化,自3月获批试点以来,浙江已整理出9个高频“小过”事项清单,用新模式结案347起,平均办理周期24.76天,提速超60%。

行政执法连接政府与经营主体,关乎群众对政府和法治的信任。今年,浙江提出“管住风险、无事不扰,有呼必应、护航发展”理念,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据悉,市场监管执法事项多,涵盖企业经营和群众生活各方面,服务型执法能规范企业行为,还可帮企业防风险、减负担、添活力,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循环。

近年来,市场监管领域“标识标签”“过期食品”等高频轻微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增多,部分不法分子借此牟利,既挤占消费者正当维权渠道,又影响“小、散、弱”经营主体正常经营,基层也因业务杂、人手少面临监管压力,传统案件办理模式周期长、效率低,还占用大量行政资源,导致严重违法行为难以及时打击。

为依法依规“短、平、快”处置此类问题,今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出台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后,浙江结合相关办案理念与办案模式创新,提出“小过快处”试点,并于3月经市场监管总局批复启动。该试点明确“小过”需满足主观过错较小、事实简单、情节轻微等要素,梳理出9个高频“小过”违法事项,还配套开发掌上执法办案模块,在“浙政钉”嵌入入口,实现案件全流程线上办理。

image.png

记者从推进会上获悉,浙江“小过快处”首批试点覆盖11个设区市及54个县(市、区),其中温州、湖州、嘉兴、舟山、丽水为全域参与。各地结合实际探索优化,提升该模式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湖州市吴兴区通过“一套指引操作、一套标准文书、一次数据录入”提升执法效能,还攻克了“首违”确认、涉案物品处置等关键问题。此前,当地某小超市因销售过期辣条被举报,执法人员用“小过快处”数字系统固定证据,在线制作笔录。鉴于经营者系首次违法、及时纠正且无危害后果,最终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同时开展警示教育并指导建立过期食品清查台账。超市老板表示,原本可能因10元生意面临万元罚款,此次免罚既敲响警钟,也让他感受到执法温度,今后会更注重食品保质期检查。

台州路桥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数据驱动、智能筛查、精准打击”的案源挖掘机制,依托12315平台筛选“小过”线索,建立风险指数模型,将“盲目巡查”转为“精准打击”。

为实现“慎审快批、质效双优”,舟山市市场监管局定海分局推行“首办负责制”,明确案件各环节责任人和时限,将办理周期压缩至20天内,较同类案件提速77%。同时研发“时限精灵”小程序,对案件关键节点进行预告和预警,加快流转速度。

image.png

目前,浙江“小过快处”首批试点事项已全部实现案件“零”突破,办案成效突出。在已办结的347起案件中,免予处罚案件达327起,占比94.2%,累计减免罚没款超187.6元,且实现“零复议、零诉讼”。

得益于“小过快处”对案件查办时效的突破,结案案件案均办理时长缩短至24.76天,案件审批时间仅0.69天,较去年同类案件2.36天的平均审核时间大幅下降。

湖州市吴兴区市场监管局行政执法队队员王璐表示,统一的裁量基准和数字工具如同“说明书”,让办案更有底气。掌上执法流程规范,手机端无纸化操作可通过填空或选择方式在线填写,相同内容后续能直接抓取,大幅减轻工作量。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则指出,“小过快处”建立的标准化检查、取证及裁量标准,引导一线执法人员更注重证据收集,提升了其法治理念与依法行政水平,助力执法人员通过证据梳理要素间的因果逻辑,形成内心确信,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严格执法并非“一罚了之”,当前“小过快处”试点进入“扩面提质”期。为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称,接下来全省系统将持续做好统筹协调、案件查办与宣传引导工作,推动服务型执法和“小过快处”模式落地见效,进一步营造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马佳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