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刘自昌)8月8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山西公安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举措成效和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山西省公安厅“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山西省公安厅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指示要求,紧扣公安工作职责使命,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列为2023年全省公安工作六项重点任务之一,扎实推进各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同时,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民生领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了20项“民生实事”项目清单。
聚焦打防主业,着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打击各类侵害企业群众合法权益的突出违法犯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公安机关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山西公安机关坚持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黑拐枪”“盗抢骗”“食药环”以及侵犯知识产权、制售伪劣商品、破坏经济秩序、危害企业发展、损害市场诚信等违法犯罪活动,有效保障金融、财税、商贸等领域的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安全感。加强治安突出问题整治,深入开展“黄赌毒”、黑出租、旅馆业、生活噪声及治安乱点专项治理,让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成为招商引资、安商护商的亮点品牌。与企业建立健康的亲清关系,因地制宜在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大项目工地增设警务室,强化周边治安整治和巡逻巡查,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发展,全力维护企业和项目建设秩序。
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是公安机关食药侦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省公安厅党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今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食药侦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在厅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开展“昆仑2023”专项行动,聚焦特色品牌、安全生产、版权保护、惠民利企四条战线,紧密联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制售伪劣产品、假冒注册商标、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犯罪开展全领域、全环节打防管治,打好“四大保卫战”,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领域犯罪案件45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78人,筑牢了民生安全防线,消除了安全生产隐患,提升了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聚焦提升服务,不断推出惠民利企措施
省公安厅党委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着力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
严格落实《全省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办理涉企举报投诉事项工作机制》,部署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力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真正帮助民营企业“解绑减负”。深化联企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省市县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入企走访等制度,推动为企排忧解难常态化实效化。大力推进公安窗口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窗口服务的规范化水平。依托12345热线等网络平台,定期回访群众及企业诉求,及时协调解决群众新期待新要求。深入推进“阳光警务”,公布监督方式,完善服务评价体系,切实让企业和群众在每一起案事件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聚焦群众所盼所想,推动民生项目落地见效
“办好民生实事”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山西省公安厅党委对标对表中央、省委关于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立足公安机关主责主业,聚焦解决民生领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举措,列出两批共20项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预期效果较好的事项,确定为公安厅“民生实事”项目清单,推进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山西省公安厅20项“民生实事”中,14项已落地见效,6项正在稳步推进。
当前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持续高发,已成为当前上升最快、损失最大、人民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刑事犯罪。山西省公安厅党委审时度势,坚持顶层设计,将“深入开展精准见面劝阻切实守护群众财产安全”列入了省公安厅第二批民生实事项目。
精准见面劝阻,就是根据公安机关掌握的涉案号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发现潜在受害群众,对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人民群众开展预警劝阻工作。目前,全省公安机关已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预警劝阻机制,根据潜在受害人被骗的可能性和紧急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其中,低危、中危等级通过12381短信提醒、96110专线电话开展劝阻,高危等级通过民警上门见面方式开展劝阻。今年1至7月,全省累计处置预警条数23.98万条,涉及被骗群众20.79万人,日均精准劝阻群众约1700人,日均避免群众损失数千万元;全省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上升54.85%,抓获嫌疑人同比上升57.71%,返还被骗资金1.73亿元。
在今后的工作中,山西公安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安排部署,围绕保护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升级政务服务、创新监管执法,推出更多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