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恋爱”为饵,他扮“亲属”加戏,二人合谋织就一张横跨三年的诈骗巨网。
当“订婚彩礼”“家人急用”成为要钱话术,当“亲密爱人”突然失联,受害者才惊觉,屏幕那端的“真爱”,竟是诈骗犯!
2021年,被告人李某通过网络认识被害人张某。2022年1月至5月初,李某隐瞒真实身份及婚姻状况欺骗张某,假意与张某恋爱,诱骗张某及家属给其钱款共计7550元;2022年5月至2024年10月期间,被告人李某与被告人赵某共谋,让李某与张某订婚、结婚,由赵某冒充李某堂哥及其父亲的身份骗取张某及家属的信任,以给付彩礼、订婚买东西等名义,骗取张某及家属共计102030.1元。随后,李某与赵某将所得的钱款用于购车、还债及日常消费等。
案发后,被告人李某、赵某被抓获到案;李某退赔被害人张某100000元并取得谅解。
新乡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李某、赵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犯诈骗罪。被告人李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被告人赵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鉴于李某、赵某具有坦白、认罪认罚、取得当事人谅解等情节,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赵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网络两端的“深情”,很可能是精心编织的骗局。那些隔着屏幕的嘘寒问暖、分享的“成功故事”,或许只是骗子为诱导你转账设下的圈套——从“紧急借款”到“投资获利”,每一步都暗藏着法律红线之外的贪婪。网络交友时务必保持理性,不要轻易向陌生“恋人”透露个人信息,更不能随意转账汇款。若对方频繁提及金钱、诱导投资,务必多个心眼,婚恋关系中涉及大额金钱往来时,务必通过线下见面、核实身份证件、联系对方真实亲友等方式多方验证。一旦发现疑似诈骗,要第一时间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用法律武器守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李企可 于璟然)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