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流量”作祟 极端吃播账号依然活跃

“大胃王”的盛宴如何终结?

时间:2025-07-02 10:22:44 来源:消费日报网

  有主播一顿要吃1000份海胆、100份鱼子酱、100份小龙虾,还有各种肉类、水果、饮料;有吃播为证明是“真吃”,带着体重秤去饭店录视频,饭前体重138.9斤,饭后体重154.6斤,一餐吃下15.7斤食物;还有吃播博主因“异食”而受到粉丝追捧,甚至直接进食活金鱼、死老鼠,喝食用油等,完全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

  6月2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反对食品浪费,抵制极端吃播”的倡议,倡议消费者认清危害本质,不追捧、不点赞、不转发极端吃播内容;内容创作者恪守底线,传播健康饮食文化;平台经营者压实责任,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2020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大胃王”等吃播乱象,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禁止制作、发布、传播此类视频,但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大胃王”“吃辣王”等极端吃播视频账号依旧活跃。

  记者调查发现,极端吃播账号屡禁不止,根源还是“流量”作祟。由于观众愿意看、吃播有市场、平台有流量,围绕“大胃王”“吃辣王”等极端吃播已形成一条利益链。只有各方共同发力,斩断利益链条,构建长效机制,才能终结这场吃播们的“流量盛宴”。

  吃播乱象:流量狂欢下的“病态盛宴”

  在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早期的“大胃王”以食量大而著称,如体重92斤的女孩一顿饭吃50个包子,有博主在视频中展示一顿吃下一整只35斤的烤全羊。由于吃播博主的入行门槛低,且同质化严重,一些仅以“食量大”为卖点的博主慢慢无法吸引流量,转而把“快”或者“怪”作为卖点,通过“速食挑战”或者“异食”来吸引流量。

  速食挑战类吃播博主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吃下大量食物。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一名吃播博主在视频中展示参加湖北武汉一家餐馆发起的“限时挑战”活动,“15分钟内吃完6个1.5斤重的蹄髈即可免单,挑战成功可获奖金1688元”。最终该博主一番狼吞虎咽,耗时不足10分钟便完成挑战,成功领取1688元的奖金。

  猎奇怪异类吃播博主通常会选择将非常见食材当作食物,如有些博主热衷“大口喝油”,将大块用油浸过的面包或者数斤重的纯肥肉版水晶腊肉一口气吃完,还有主播直接将大桶食用油倒入矿泉水瓶中并一饮而尽。甚至有博主直接进食活金鱼、死老鼠等。

  “猎奇即流量,一些吃播博主完全为了博流量,把短视频当作身体自毁式表演。”一位互联网观察者表示,“有些美食博主也试过转型,但是其他题材流量很低,一旦涉及极端吃喝流量就很可观,甚至题材越极端、越无底线,流量就越高。”

  潜藏风险:极端吃播的代价远超想象

  有消化科医生表示,极端吃喝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极大,如暴食会刺激胰液过量分泌,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会导致身体多个消化器官超负荷运载;过量食物还会把胃撑大,进而占据腹腔内更多空间,其他内脏受到挤压,会引发腹胀、恶心、呕吐等;喝食用油会导致脂肪摄入过多,易引起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腹泻;不科学饮食还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消化性溃疡,引发胃痛、胃灼热、消化道出血等问题。

  媒体报道则显示,国内外多名吃播博主因长期不科学、不合理饮食,导致身体出现严重受损的情况。如一名吃播博主,因长期过量食用肘子、红烧肉、烧鸡、烤鹅等食物以获取粉丝和打赏,体重飙升至280斤,最终失去生命。

  事实上,自2020年起,中央和地方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大胃王”吃播乱象。

  202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第22条,明确“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

  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严禁制作、发布、传播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食物行为的节目或音视频信息”。

  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根据我国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极端吃播中大量食物被过度消耗、丢弃或在表演后被浪费,制作、发布此类视频的主体会面临相应法律责任,可能受到行政处罚等。部分极端吃播可能与商家合作进行商业推广,若存在虚假吃播、夸大效果等欺诈行为,误导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破局之路:切断“利益链”需要形成合力

  过去几年,极端吃播曾被国家明令禁止,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也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大胃王”们一度在网络上销声匿迹。然而几年之后,“大胃王”式吃播卷土重来,并以多种方式存在。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极端吃播类视频和直播存在一定的市场。另一方面,极端吃播类视频和直播难以根绝,也与监管难有关。部分平台为了吸引流量也选择纵容,不限流之余反推流,通过算法对“自虐”进行加权,引发极端吃播的“内卷”。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6月24日的倡议中表示,以暴饮暴食、猎奇比拼为特征的所谓“吃播秀”,与健康、节约、文明的现代生活理念背道而驰,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坚决抵制。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倡议中表示,广大消费者应清醒认识到,为博取流量而极端进食的行为,早已超出了食物果腹的本质,是一种赤裸裸的浪费行径,消费者应不追捧、不点赞、不转发此类宣扬浪费、危害健康的极端吃播内容,主动屏蔽相关账号和频道,同时将抵制浪费转化为日常消费的自觉行动,让勤俭节约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倡议认为,相关创作者一定要坚守道德底线、拒绝浪费,不策划、不制作、不发布极端进食的内容,应将创作重心转向挖掘食物本真的文化内涵,倡导“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得文明”的理念,做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反对食品浪费的积极践行者。

  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平台经营者要强化审核把关,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和优化推荐机制,对宣扬暴饮暴食、铺张浪费的极端吃播视频进行严格识别、限制传播、及时下架,同时加强正向引导,为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饮食文化环境贡献力量。

  付建表示,治理极端吃播必须构建“法律底线—平台责任—行业自律”的防控体系,如果要从法律层面根治,就需要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出台司法解释或行政规章,明确吃播视频违法边界,将食用国家保护动物、诱导暴饮暴食等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综合)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