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港口岸再度成为焦点。8月16日,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高达102.71万人次,创下单日客流历史新纪录。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深港两地交流的紧密程度,更蕴含着“流量经济”激活消费市场的巨大能量。而深港在挖掘“流量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衔接方面,深港之间的新皇岗口岸建设、北环线项目推进,以及深圳地铁与口岸的无缝对接,使两地交通日益紧密,宛如一个有机整体。这给其他地区的启示是:要打造区域消费共同体,交通便利是基础。以长三角为例,可以进一步加强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的高铁和城际轨道建设,加密班次、缩短运行时间,让跨城通勤如同市内出行般便捷,从而降低消费者跨区域消费的时间成本,带动沿线商圈繁荣。
服务优化与规则衔接同样是深港成功的关键。香港消费者在内地轻松使用电子支付,以及深圳在罗湖、福田等商圈推行的境外旅客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都极大提升了消费体验。全国其他地区可积极借鉴。比如京津冀地区,在医疗、教育、金融等公共服务领域,可推动政策协调与资源共享:实现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全覆盖,方便居民跨区域就医;在金融服务上,统一部分业务的办理流程与标准,让资金在区域内更自由流动,为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在消费场景的创新与多元化方面,深港也树立了典范。从深圳丰富多样的大型购物中心、特色餐饮街区,到香港融合中西文化的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消费项目,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其他城市也应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消费趋势,打造独特消费场景。比如成都,可以依托深厚的美食与休闲文化,建设集美食体验、民俗展示、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吸引全国游客,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消费硬实力。
在产业协同发展上,深港通过口岸流量带动文旅、商贸、科创等多产业协同进步。全国其他地区也可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协同发展格局。比如武汉,依托丰富的高校与科研资源,可将科技研发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结合,打造科技主题旅游景点,举办科技文化节,既吸引游客,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相关产品销售,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深港“流量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思路。各地应因地制宜,从基础设施、服务、消费场景、产业协同等多方面发力,解锁属于自己的消费增长新密码,推动区域消费市场迈向新高度。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