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着力促进新型消费健康发展

时间:2025-09-12 11:19:08 来源:消费日报网

  扩大内需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消费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作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所谓新型消费,是指基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新型消费发展,通过产品、场景和业态创新,满足了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比如,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网约车、外卖等业态持续保持增长活力,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等新模式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释放医疗、养老、文娱等消费活力。随着新生代年轻人逐渐成为主要消费群体,消费理念逐步向绿色化、健康化转变:即时零售、互动体验、元宇宙体验馆、VR主题乐园等新场景吸引年轻群体,非遗、城市漫游、乡村旅游、工业遗址、现代工厂等新型文旅消费等也成为消费新热点。“十五五”时期,亟须准确把握新型消费发展态势及特征,分析新型消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促进新型消费健康发展。

  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设施、数据共享互通、新型消费模式政策扶持、市场规范监管、专业化人才培育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新型消费潜力明确了方向。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特定环节的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从数据资源使用看,要进一步提高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优化使用效果,做好数据风险预警和防范;从政策扶持看,新型消费服务涉及多个部门,需根据不同服务的特性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方能事半功倍;从人才队伍建设看,新型消费对跨专业、跨领域人才需求较大。新型消费涉及设备更新、数字系统应用、数字人才培养等,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数字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2025年4—6月,商务部等多部门陆续出台《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提振消费具体举措。随着数字经济渗透率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拓展,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将更趋多样化。着眼于“十五五”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为新型消费创造良好条件,助力新型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先行军。

  加快新型消费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技术应用基础环境。加快建设数字化社区,提升社区数字化管理水平。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点布局,在重点城市、乡镇、农村设立综合集散中心。加强生鲜冷链物流等体系建设,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加快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推进数字技术等在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等领域应用,加快医院、学校、养老机构等服务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型消费领域服务主体数字化转型,支持市场化服务机构开发数字服务资源。

  夯实数据交互使用制度体系。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流通、交易和安全保护等规则和法律法规,促进数据在合法合理前提下顺畅流转和使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数据、泄露用户隐私等行为。健全国家数据共享平台体系,加强跨部门、跨系统数据共享。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探索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公共数据优先开放。健全新型消费数据资源使用规则,制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领域规范性文件,细化服务规章与流程,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优化新型消费市场和政策环境。为新型消费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积极引导各类要素有序进入新型消费服务市场,简化证照办理流程。除涉及居民隐私、资金和人身安全、公共安全等情形外,允许市场主体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给予市场主体更多发展空间。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平台和行业垂直平台,发挥平台融合资源、汇聚数据、融通产业链的作用,实现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健全新型消费领域相关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新型消费领域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模式创新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线上线下维权机制。

  加强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的原则,建立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平台型企业监管,实现线上行为可追溯。加大线上实时监督与线下执法力度,实现无缝对接,打击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快出台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社交媒体购物等领域法律法规,细化行业管理办法和监管规则,规范直播带货、数字营销等行为。健全数字服务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新型消费领域标准研制工作,在跨境电商、“互联网+社会服务”、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领域,研究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网络直播等新模式新业态,完善直播平台准入机制,引入“黑名单”机制,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与支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研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终端、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培育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开展同步课堂、远程手术指导、VR艺术、AR赛事直播等交互式创新应用示范。强化数据资源使用技术支撑,不断提升数字资源使用技术安全水平。   (宗 文)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