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资讯动态 > 资讯

茶话弄上新提速,“果味+香料”能否成为下一个爆款单品?

时间:2025-02-18 13:08:44 来源:消费日报网

  2月14日,新中式茶饮品牌茶话弄正式上新年度第二款新品——“柑泉肉桂”。这款以柑橘和肉桂口味碰撞带来新奇味觉体验的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关注和消费者的话题热度。

  尽管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对这款产品的评价颇有分歧,但销售数据已充分说明这款产品的“爆款潜质”——茶话弄官方数据显示,柑泉肉桂仅一款SKU,三天累计出杯量直逼20万杯,带动营收环比提升20%,可谓热度空前。

  “果味+香料”的组合看似猎奇,却俘获广大消费者青睐,茶话弄究竟做对了什么?将天然香料融入轻乳茶,是否有望成为新茶饮行业的下一个品类创新突破口?

  争议口味挡不住的购买热情

  茶话弄柑泉肉桂上新之前数日,品牌曾在社交媒体平台“玩梗”竞猜新品口味。根据透露出的信息,网友们脑洞大开,“核桃+肉松”等不着边际的口味猜测层出不穷。

  然而当“柑橘+肉桂”风味组合的答案最终揭晓时,不少网友第一反应是质疑与不解。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肉桂作为一种风格独树一帜的香料,哪怕在烹饪中掌握不好用量和做法都极易翻车,更何况是使用在国民级日常消费品——新中式茶饮中。

  不可否认的是,茶话弄选择在2月14日上新柑泉肉桂,有借情人节营销热度推广新品之意,当日销售热度火爆程度自是预料之内。然而经过上新前的试售,以及首日火爆的网络话题讨论(争议),随后两日柑泉肉桂的销售热度不降反升。

  茶话弄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月14日至16日三天累计售出近20万杯柑泉肉桂,一跃成为冠军单品。其中有数十家门店售出超千杯,销售占比达40%以上,门店不得不紧急补货,热度可见一斑。在新品强势推动下,茶话弄店均出杯数环比提升三成以上,营收环比提升达20%。

  可以说,在春节假期结束、新茶饮消费回归淡季均值的节点,茶话弄凭借柑泉肉桂这款“奇兵”成功接档,再次证明品牌在规模化发展“轻踩刹车”后,爆发出的强势产品力和运营能力。

  茶话弄持续上新,推动升级精细化运营

  对于新茶饮品牌而言,“上新”的难点不仅仅在于推出一款新品,更在于供应链供货保障、门店准确执行运营标准以及准确把握营销推广节奏。2025年,茶话弄全国布局规模已近千家门店、基本覆盖主要省份核心城市,确保距离研发室千百公里外的门店也能准确执行现制茶饮的出品标准,无疑是对茶话弄全链条的巨大考验。

  据悉,“柑泉肉桂”的产品概念自提出以来,历经数月的市场调研、原料选品、配方测试才确定最佳的风味组合方案;为了确保门店顺利上新,春节期间茶话弄的供应链体系连轴加班加点,通过各种方式克服物流停运、雨雪天气阻滞的困难,满足全国门店订货需求;营销推广与运营的密切合作,才最终确保新品能够在情人节当天,以浪漫温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顺利上线。

  可以说,柑泉肉桂上新三日的亮眼数据背后,凝结了茶话弄长达数个月的精心筹备和全方位的上新助力,最终实现门店经营的提升。

  新品的强劲表现无疑也给茶话弄的合作加盟商注入了信心。有加盟商表示,虽然自己在产品开售前也对“果味+香料”的争议口味心存疑虑,但这份疑虑已经在消费者的积极购买中打消了。“说不准这款产品还有希望打破桂花引这么多年来的‘断层式领先’。”

  而推出继桂花引、梅占摇红之后的新一代爆品,也正是茶话弄正在努力的方向。为此茶话弄也向积极推新的加盟门店提供现金奖励、货返补助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同步对尾部门店进行针对性帮扶。

  此次上新,进一步具象了茶话弄“系紧鞋带、轻踩刹车”,做好精细化运营以应对新茶饮行业挑战的决心。

  新茶饮研发创新“卷”向新风口?

  茶话弄柑泉肉桂的市场表现,或许为新茶饮赛道提供了新鲜思路:当“安全牌”难以突破同质化困局时,具有文化厚度的差异化产品反而有能力撬动圈层黏性。

  事实上,香料与新中式茶饮的结合并非完全出于“猎奇”。近年来,不少品牌都曾尝试过将斑斓、丁香、薄荷等香料融入茶饮,打造独特的“风味记忆”,其中也不乏成功案例。数据显示,2023年使用天然香料的茶饮产品复购率提升37%,印证了消费者对创新而不突兀的香料应用的接受度。

  相较于人造的香味剂,以肉桂、丁香等原产于东方的香料既满足“天然健康”的现代消费观,同时具有独特的辨识度,在开发创新的茶饮品类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茶话弄大胆使用肉桂香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市场认可,也充分说明这条创新之路的可行性。

  从唐代煮茶到现代轻乳茶,茶话弄用一杯肉桂奶茶完成“千年香事现代化”的叙事,这种文化转码策略使产品自带历史纵深感。在新消费时代,Z世代的年轻消费者也更渴望能参与文化对话的产品,而非简单符号堆砌。

  当香料从厨房走向实验室,从药柜跃入茶吧,这场味觉革命正在重构新茶饮的竞争维度。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刘坤媛
相关新闻